詳情描述
日喀則光緒元寶值幾百萬嗎到哪里交易
古錢幣不僅僅是一枚枚融匯書法的小銅片,它還融合了古人對的認知,是當時經(jīng)濟和背景下的產(chǎn)物。
中華文明五千年,錢幣形式豐富多彩?;拘问接胸悗拧蛐螏?、布幣(類似于當時一些生產(chǎn)工具,如鏟等)、刀幣、圜錢(圓形,中間圓孔)、圓錢、蟻鼻錢(好似鬼臉,因此得名鬼臉錢)等。
向大家介紹的只是大家都熟悉的圓形方孔錢,其形式象征著天圓地方。由于方便攜帶,因此一直沿用至(通寶)。下面分幾部分向大家介紹方孔錢:
一、各部位名稱
我們從中心向外開始介紹方孔錢各部位名稱。
中間的方孔我們叫它為“穿口”
將穿口“圍”起來的邊我們叫它“內(nèi)郭”
接著是錢幣主體:字
字所在的那個“平臺”叫做“地章”,
地章再向外為錢幣的“外郭”或“外緣”
外郭垂直的那面叫“邊道”
具體請見下圖。
我們在認識古錢幣時,往往通過一些明顯的區(qū)別來分類。例如以通常的穿口大小為基準分類:比通常的穿口小的叫“狹穿”,大的叫“廣穿”。詳見下圖,中間的是正常大小的穿口,左邊的是狹穿,右邊的是廣穿。
還有以外郭(外緣)分類,分為寬緣(闊緣)和細緣(窄緣),道理與穿口分類類似,詳見下圖,左邊的是細緣,中間的是正常的,右邊的是闊緣:
二、錢幣的記號
古人擔心我們這些后代收藏古錢幣時太枯燥,因此在錢幣上加了很多星星、月亮、叉子、豎、甲痕等等(哈哈,開個玩笑)。其實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加這些符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。
什么是“星”?就是面或背的地章上突出一個圓點,詳見下圖:
左邊的星在穿口的上方(或背面的上方),因此我們叫它“穿上星”或“背上星”,那么右邊的在穿口下方,同理叫它“穿下星”或“背下星”,星的位置有很多,比如宋錢,星在背面的上下左右都有出現(xiàn)。
月,就是類似于一彎月牙的記號。開元通寶中月亮是出現(xiàn)多的,上月、下月、左月、右月等等,一枚錢幣同時有上月、下月都是常見的,甚至還有同時四個方向都有月,看來月亮深受鑄幣者喜歡。下面圖就是穿下俯月。
星、月是常見的記號,其它記號基本類似于星月,本文就不詳細介紹了。
三、錢幣文字含義
錢幣正面的文字,唐朝后大多數(shù)的都是皇帝的年號。其中,北宋皇帝的年號多,因此錢幣種類也很多,例如北宋后一個皇帝宋徽宗就有6個年建中靖國、崇寧、大觀、政和、宣和、靖康,對應的錢幣面文:圣宋、崇寧、大觀、政和、宣和、靖康。宋朝之后的朝代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,因此通過錢幣的面文就知道是哪個皇帝造的。
有的朋友曾經(jīng)問我古錢幣上的字怎么讀?比如上面的開元通寶,是否讀成“開通元寶”或“開元寶通”?其實面文的讀法分為兩種:直讀和旋讀。直讀就是從上到下,再從右到左的順序讀;旋讀就是從上開始順時針的讀四個字。開元通寶就是直讀。下面圖中的錢幣就需要旋讀:
有的錢幣背面也有很多文字,比如唐朝會昌時期鑄造的開元通寶等。雖然各個朝代錢幣背面文字種類很多,但其所代表含義無外乎以下幾種:鑄造、鑄造時間、鑄造錢局、錢幣面值、祝壽吉語。
例如:會昌開元通寶背京,就是長安造;南宋淳熙元寶背上十就是淳熙十年造;明朝天啟背工字就是工部錢局造(清朝錢幣也與此相同);明朝崇禎背二字就是二文錢。詳見下面幾枚錢幣圖:
清朝出現(xiàn)了一些給皇帝、太后祝壽發(fā)行的吉語“紀念幣”,背面有福福、福壽、壽壽、萬壽無疆等等吉祥的字,這些基本上都是四川造錢局造的。此類錢幣深受收藏者喜愛。比如“光緒福壽”
四、錢幣“面值”
大家都知道“一文不值“這句成語,這里的一文就是銅錢里的“面值”的錢幣。我們通常見到的小個錢 幣都是一文,直徑大多在27mm以下(清朝順康雍三朝除外)。當然有一文也會有其他面值的錢幣。下面就說說宋、明、清三朝。
北宋的經(jīng)濟比較發(fā)達,因此錢幣需求量很大,所鑄錢幣面值有一文(小平錢)、兩文(折二)、三文(折三)、五文(折五)、十文(折十)。下圖是北宋錢一文和兩文的尺寸對比圖:
明朝時期也有類似于宋朝所鑄有記值背文的錢幣。例如:洪武通寶背一錢(1文)、二錢(2文)、三錢(3文)、五錢(5文)、十一兩(10文);嘉靖十一兩;萬歷折二;天啟十一兩;崇禎背二、背監(jiān)五、戶五等。下圖為明朝一文錢與兩文錢的對比:
清朝順治、康熙、雍正時期的大多數(shù)均為一文錢,錢幣直徑比較大,基本在25mm29mm之間。順治沿用明朝記值,比如順治十一兩。雍正也有折二(直徑30mm以上),印象中只有寶黔局鑄過,非常稀少。乾隆年間除了開爐大錢、宮錢(直徑27mm29mm左右)外,均為一文錢。到了咸豐年間,出現(xiàn)了很多種面值的錢幣:一文、當五、當十、當二十、當三十、當五十、當百、當五百、當千(1000文)。下圖為一文、當五的對比圖(工部源局造):